【入門必讀】魔術方塊不只是玩具,用5分鐘的時間探索魔方的秘密

前言

魔術方塊是大家小時候常見的玩具,講到魔術方塊不知道大家會想到什麼呢?「很困難、撕貼紙、解不出來」的想法是否在你腦中出現呢?無論你是否玩過魔術方塊,讓這篇文章帶你解答各種魔方相關的疑惑吧!

魔術方塊的歷史

魔術方塊是在1974年由魯比克(Rubik Ernő)發明,他是一位建築學與雕塑學的大學教授,初代的魔術方塊是作為學生建築學教材,發明至今已將近50年。自1980年代起,魔術方塊風靡全球,家家戶戶都可以見到「魔術方塊玩具」的蹤跡,在發源地的匈牙利,短短兩年內便賣出了數百萬顆魔術方塊。

初期的魔術方塊或許是一項玩具,但在1981年,第一場正式的魔術方塊比賽誕生,來自慕尼黑的魔術方塊達人Jury Froeschl,以單次38秒創下第一個世界紀錄,在現在的眼光看來,這個速度稱不算什麼,但當時並沒有系統化的魔術方塊速解法,更沒有如今速解型魔術方塊中的各種「黑科技」,第一個世界紀錄更是重要的里程碑。

時至今日,或許在很多人認知中魔術方塊依然是塑膠玩具,但其實已經遠遠不只如此。現在魔術方塊是官方正式承認的競技運動項目,世界更有權威的世界魔術方塊協會(WCA)。在台灣國內,如同疊杯、象棋、 圍棋等,有政府立案的專業協會,辦理規則明確 、分級清楚的速解比賽,每年超過10場的大小型比賽總吸引著許多魔術方塊愛好者及專業速解選手參賽,近年更有多次「一分鐘內」名額額滿的盛況。除此之外中許多職業選更手以魔術方塊教學維持生計,良性的產業循環應運而生。

魔術方塊協會在台10週年紀錄片:

魔術方塊的種類

魔術方塊其實有很多種類,最普及的就是三階魔術方塊之外,也是競技比賽中最受矚目的項目。根據世界魔術方塊協會(WCA)規章,被認可的競技項目高達17項,其中就包括「更高階」及「異形」的魔術方塊,每一顆魔術方塊的解法、邏輯皆不相同,挑戰著各個選手的速解力!值得注意的是,在WCA認證的17項競技項目中,並不是每一項都是一種不同的魔術方塊,部分項目則是同一種方塊的「不同玩法」,如3×3魔術分塊的「單手解」、「盲解」等,即使是同一種魔術方塊,不同玩法意味著解法及技巧大有不同,選手們也必須要特別挑出來練習!

除了WCA認證的項目外,還有許多不同的種類的魔術方塊,這些魔術方塊雖然不列入正式比賽項目,但難度往往更難,復原的時間也更久,吸引了許多熱愛挑戰極限的玩家收藏。近年來,隨著各家廠商技術的發展,許多奇形怪狀的方塊被陸續推出,價格也不如以往昂貴,想要挑戰自己的朋友們可以買幾顆來玩玩看哦~

國外知名魔術方塊YouTuber的魔術方塊收藏:

淺談魔術方塊教育

關於魔術方塊,總有幾個常見的迷思,例如:會轉魔術方塊數學一定要很厲害嗎?魔術方塊是不是要背很公式?

首先先回應第一個迷思,雖然魔術方塊和數學的連結頗深,從大學數學系的群論研究,高中的排列組合,國中的機率到國小的著色問題,許多坊間魔術方塊教學機構甚至打起讓數學變好的口號,以此作為招生的誘因。然而,其實在學習魔術方塊的解法時,不太會直接到使用數學。相對地,學習魔術方塊是使用到「空間概念」及「手眼協調」的能力,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,逐漸找到正確、快捷的解法。

至於第二個問題,魔術方塊是不是要背很多公式?如果你是一位初學者,那答案絕對是否定的!復原魔術方塊的過程中,的確需要部分的公式輔助,而魔術方塊的初階解法是從進階解法中化繁就簡,經過不斷地更新、改良後,最適合初學者的初階解法公式僅有6~7個。而公式就如我們國高中學習數學時一樣,意義在於「應用」,死死地背誦公式是沒有用的。一顆轉亂後的魔術方塊,變化有無數多種,唯有將輔助的公式融會貫通,才能正確地使用公式。不過,若你的目標是一位速解選手,以最常見的3×3 CFOP素解法為例,公式共有119個,更不用說還有許多的進階技巧。對於高手而言,他們更不是死死地背誦公式,而是去理解公式其中的空間解構意義,才能在速解過程中流暢地將所學應用。

目前我們的魔術方塊課程,適合各個程度的學生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這裡

認識玩轉極限:https://extremecubing.com/about-us/team-introduction/

聯絡我們:https://extremecubing.com/contact/

購物車